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,茶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作为世界上唯一发展出独立有关茶事剧种的国家,采茶戏在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广泛流传。不同地区的采茶戏名称也不尽相同,如广东的“粤北采茶戏”,湖北的“阳新采茶戏”、“黄梅采茶戏
采茶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采茶歌和采茶舞。作为一种戏曲,采茶戏需要有曲牌,而最早的曲牌名就是“采茶歌”。此外,采茶戏的人物表演形式与民间的“采茶灯”相似,初始也只有两小旦一小生,或者是一旦一生一丑,被称为“三小戏”。在一些地方,比如蕲春采茶戏,保留了很多采茶歌、采茶舞的演唱形式。
在风格上,采茶戏与花灯戏、花鼓戏相近,并在发展中相互之间有影响。花灯戏主要在云南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、湖北、江西等地流行,以云南花灯戏种类为多,花鼓戏种类则以湖北、湖南为多。这两种戏曲的形成时间和采茶戏都差不多,起源也都是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。因此它们的风格比较接近,并在发展中相互学习借鉴。
茶对戏曲的影响除了体现在采茶戏的产生上外,还体现在其他方面。茶文化影响着剧作家、演员、观众,浸染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,以至戏剧一刻也离不开茶。在明代,有一个叫做“玉茗堂派”(也称临川派)剧本创作流派,其得名原因是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而将临川的住处命名为“玉茗堂”。
最初民间曲艺如弹唱、相声、大鼓、评话,包括戏剧在内,其演出场所最初是在茶馆,或者是演出场所兼营卖茶。因此明清时期,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都统称为“茶园”或“茶楼”。而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,最初也是由茶馆支付的,也就是说卖茶是主业,演戏只是为了娱乐茶客或吸引茶客。因此有人说:“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”。